从太阳成集团tyc41183化学专业的实验室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平台,2024届化学专业校友郑焕栋以扎实的积累开启了硕士阶段的新征程。作为刚完成从本科生到科研学子转型的“过来人”,他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感悟、对成长困惑的思考,都为在校学弟学妹提供了鲜活的参考。
回望在济大的四年学习时光,郑焕栋感触颇深,正是这段经历赋予的多种能力与思维模式,为他如今的科研之路筑牢了根基。其中,“独立”能力的培养让他完成了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蜕变。他坦言,大学学习绝非被动听课应考,生活、学习与学生工作中的各类问题,迫使他跳出对标准答案的依赖,学会主动定义问题、拆解问题,并调动资源寻找解法。而科研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,这种能力让他面对全新课题时,总能从容“从头开始”,而非手足无措地等待指令。
“自省”则让他在复盘中实现高效进步,避免低水平重复。郑焕栋在大学时便养成习惯,每完成一件事不仅关注结果,更会复盘“如何能做得更好”。这份思维在科研中尤为重要,面对不断试错的科研循环,他能从失败和弯路中提炼经验,为下一轮研究找到“更优解”,建立起科学的工作流优化意识。
在他看来,“合作”是拓展能力边界的关键。大学生活中,平衡学习、学生工作与科创的经历,让他明白个人精力有限,学会提问、求助与合作共赢的重要性。合作不仅是完成任务的手段,更能在思想碰撞中激发灵感,实现“1+1>2”的效应。而最为重要的“心态”,则是他应对难题的“稳定内核”。大学期间诸多“压力测试”般的经历,磨练了他冷静乐观的心态,让他在面对科研中的实验失败、论文瓶颈时,能始终保持前进动力。
谈及若能重回大学,自己会如何规划课余时间,郑焕栋给出了“三个转向”的答案,而这背后,是他对过往遗憾的弥补与对成长的深度思考。他会从“功利学习”转向“乐趣学习”,不再单纯为分数而学,而是从大一开始就着力构建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扎实的知识根基。在他看来,当知识体系牢固后,高绩点会自然到来,这样既能享受学习本身,也能为未来科研或工作积累底气,避免在保研季陷入被动内卷。
同时,他会从“埋头苦干”转向“体验生活”,勇敢奔赴自己的热爱。他承认,那些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经历,能极大丰富精神世界,提升沟通能力与情商,而一个内心丰盈的人,在面对科研的孤独与挫折时,会拥有更强大的心理支撑和更灵活的思维视角。此外,他还会从“随波逐流”转向“向内审视”,认清大学及未来发展的“竹竿效应”——不再追求面面俱到,而是倾听内心声音,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深耕。他强调,大学最大的自由在于选择的权利,要通过试错反思找到方向,做“心中有方向,手上有计划”的前行者,而非“眼里只有对手,心中充满焦虑”的奔跑者。
面对当下大学生普遍困扰的“内卷”与选择焦虑,作为刚经历过这一阶段的“过来人”,郑焕栋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。首先是深耕专业知识,他认为专业基础是能力的基本盘和信任状,无论考研还是就业,扎实的专业能力都能让人拥有硬实力。应对内卷的关键不是更卷,而是打造“不可替代性”,当对一个领域的理解远超常人时,选择权自然会提升,而实现这一点的核心,是从“为考试学”转变为“为解决问题而学”,构建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。
其次要培养多元化能力,知识决定起点,而综合能力决定发展高度。多元化能力能让人在一条赛道拥挤时,拥有切换赛道的底气。他建议学弟学妹在大学中尝试担任学生干部、参与项目管理或公开演讲,以此锻炼领导力、沟通协作与表达能力,这些软实力在未来都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。
最后,他强调要“认清自我”,因为焦虑的本质往往是对外部世界不了解、对内心不清晰。他建议大家多思考“做什么事时会全身心投入忘记时间”“什么能带来最大满足感”,通过这样的自我追问找到方向,避免在无意义的内卷中消耗精力。他以自身经历举例,大学阶段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“标准路径”,选择读研不代表不能转行,先工作也仍有深造机会,人生道路远比想象中灵活,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节奏。
郑焕栋的分享,是基于自身成长的真诚复盘,每一句感悟都藏着前行的力量。愿这份来自同龄校友的经验,能帮助正在校园中摸索的学弟学妹们找准方向,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稳步前行,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与精彩。